在距离广州从化城区10多公里的双凤山下,坐落着一条名叫上罗的小山村。这里的团委书记兼财务邱国健时常把上罗村的小趣事用手机拍成小视频,上存到已有万余粉丝量的抖音账号上。
这位被村民笑称为“网红”的村干部,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找到了这座偏僻小山村与外界的连接点,让更多人聚焦山村文化发展和孩子教育现状。
作为“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的参与者之一,邱国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在基层治理、文化引领方面,为上罗村带来了实在变化。通过种下文化种子,为乡村孩子的成长点燃了希望之光。
邱国健和双凤书院的学生们。(摄影:江楚君)
破旧瓦屋摇身变书院,书法课堂开进山村里
2013年,23岁的邱国健回到家乡上罗村,在村委当起了财务。也是这一年,得益于“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的推进,邱国健成为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学院的一名新生。学成归来的邱国健明白,埋头种地改变不了上罗村贫困的现实,孩子们只有从小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让上罗村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上罗村有3780多人,80%的村民以农业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放学以后,孩子们上山摘果、下河游泳, 四处乱窜,让家长们无法安心搞生产。“尤其到了寒暑假,孩子们都会在附近的山林、河流中玩耍,容易发生危险。”邱国健说,要改变这种现象,亟需为孩子们找到一个课后和假期的安全去处。
通过走访调查,邱国健发现村里不少孩子存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现实条件的不足却成为他们前行的最大阻碍。“我也想在家里认真看书写作业,但我家却连一张像样的书桌也没有。”稚嫩孩子的话语,刺痛了邱国健的心,也坚定了他想要为家乡文化教育“出把力”的决心。
2017年,邱国健与村里几位友人一起为孩子们办起了书法兴趣班。他们在村里找到了一间狭小的闲置瓦屋,并做了简单的粉刷,再找来了一些书桌,就这样,最初的“双凤书屋”便搭建起来了。由于场地简陋,“书法课堂”开办之初只收了10名学生。
课室内,孩子们手执毛笔,轻沾墨水,在纸上临摹着毛笔字;课室外,家长们紧挨着玻璃窗户围观,他们对村里办起的兴趣班充满好奇,也想为自己的孩子争得一个“学位”。
随着需求量越来越大,邱国健等人希望扩大培训场地。2019年,上罗村委与当地村民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村中的一座闲置老宅借出用以成立“双凤书院”。“书院的建设资金是我们这几年举办春联义卖时攒下的,江埔街关工委也给了我们一部分资金支持。”邱国健介绍。
双凤书院的成立,得到了不少上罗村民的支持。邱学叁是上罗村一名年过花甲的退休教师,在邱国健等人的动员下,他加入书院的筹建工作当中,同时担任起双凤书院的院长,为孩子们免费上课。还有一些热心人士,在得知上罗村开办双凤书院的消息后,也捐赠了一些物资。“曾在上罗村学习工作过的热心人士苏英丽,捐赠了一套音响设备及一台液晶电视机。”邱国健说。
从双凤书屋到双凤书院,上罗村的“书法课堂”已培训学生超过200人次。然而,这在邱国健看来,仅是一个开始。
邱国健(右一)指导学生练习书法。(摄影:李烨威)
网红村干部“抖”出钢琴班,山村孩子迎蜕变机会
2019年暑假,邱国健在抖音分享了村里30多个小孩子学书法的视频,一位美籍华人看到视频后主动联系他,表示要捐助一台钢琴给孩子们。
但考虑钢琴没地方摆放,日常也没人维护,邱国健只好硬着头皮和好心人“协商”,能不能换成几台电子钢琴。 就这样,村里增添了15台电子钢琴,双凤书院暑期公益教学活动也从书法培训,变成了“上午书法,下午钢琴”。
5年前考上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的邱裕涵,是上罗村为数不多的“音乐人”。暑假回家的她刚好赶上双凤书院钢琴班开课,在看到招义教老师的信息后,她没有犹豫就报名了。
但由于工作原因,邱裕涵充当了十多天的音乐老师,就得离开上罗村了。这时,邱国健找来学过钢琴的远房表弟范昌荣,以音乐为生的他,偶尔在工作之余,驱车两个多小时过来陪孩子练练钢琴。
“我自己也计划买一台电子钢琴放在家里,看看能不能先自学一些简单的技巧,然后再教给孩子们。”邱国健说。
“接下来就是英语班和武术班。”邱国健的眼光放得很长远,“孩子们掌握更多知识技能,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上罗村,都非常有用。”
2019年,上罗村鲁班特色小镇项目开始动工建设,这对于上罗村民来说是一个机遇,上罗村沉寂已久的自然、文化、农业资源即将被唤醒。“等到小镇建成后,双凤书院也会成为吸引游客观光的一个文化景点,到那时,这里的孩子也会迎来更多‘走出去’的机会。”邱国健说道。
(作者单位:广州市从化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