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广州市“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专题研讨会在广州市委党校举行。
今年,已经是广州实施“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的第八个年头。通过委托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实施教学,广州对全市未取得大专学历的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及部分党员进行学历提升。
8年来,“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累计招生11939名,毕业人数达6186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分别由2012年的29%和41%,提高到目前的67%和78%。
一批批基层干部从培训课堂走出,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的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挑起大梁。疫情防控、城市微改造、垃圾分类等一系列城市基层面临的挑战得到有效破解,“老城市”在他们手中焕发出“新活力”。

投入近2000万元重点培养
“基层一线的情况是很复杂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层部署都要依靠一线社区、村干部去落实,对干部素质要求很高。”广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世彤说,“但目前村、社区干部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还适应不了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待遇上也很难把一些优秀人才留下来。”
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是基层稳定发展的顶梁柱和主心骨,其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基层工作成效,事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质量。解决基层干部素质和实际要求之间的矛盾,“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是抓基层打基础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也是推进“头雁”工程的重点项目。
每年,广州市一级财政会投入1988万元建立行政村党建工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等基层党建工作。减轻学费负担,能够更好地激励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于是,市区财政补一点、学校减一点、自己出一点,基层党员干部个人仅需自付1500元就能完成整个本科或者大专学历学习,只占本科(需7500元)、大专(需6500元)学杂费总额的1/5左右。
队伍需要领头人带。“基层‘两委’,特别是党组织带头人,素质目前来说还是普遍较低的,这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广东省社科院马研所所长张造群认为,只有带头人素质高,才能带领队伍做好基层工作。
对此,“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紧跟重点对象,精准选调学员。8年来,逾千名未达到大专学历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650多名未达到大专学历的村级后备人选、670多名政治素质好、各项工作表现突出的优秀基层党员,参加“羊城村官上大学”学历班学习。
为了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承载教学任务的广州电大搭建校本部为中心、9个分校为分教点、17个特色乡村为教学实践基地的广州农村基层干部教学网络系统,覆盖全市;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为广大村官学员提供“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教育供给服务。在教学内容上,“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提高执行政策法律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结合实际需要讲解专业基础理论,针对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教授解决思路和方法,力求帮助基层干部更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基层工作,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权。
多措并举,广州“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村(社区)“两委”干部综合素质不高、履职能力不强等的突出问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更强,基层治理水平也随着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提升。
九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将具大专以上学历
“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质提效?广州计划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养为重点,进一步拓展教育层次和教育对象,办学主体计划从广州市电大向广州其他高校拓展,教育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确保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0%以上、“两委”班子成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80%以上。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伟玉建议将“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与乡村振兴联系起来,“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最关键的就是人才振兴,有人才就会有办法。”她建议从激励机制方面,给予提高学历的村官鼓励。张造群也提出将学习成绩优异的村官及时提拔到合适的位置上,学以致用。
广东省委党校教育长尹德慈认为该项工程的亮点是将村干部培养放在整个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立足的是当下,看的是未来,具有很强的样本意义。”在他看来,“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是对超大城市破解“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他建议将其纳入党校力量,形成市、区、镇三级联动,拓展培养内涵。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黄晓星长期关注社区治理问题。在他看来,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村官、党支部书记、村委书记是单元中最重要的治理主体,可以把治理单元和社会单元黏合在一起。“对他们的培养可以解决社区治理的短板,使社区成为战斗的堡垒。”
黄晓星提到,在社区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压力大,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日以继夜,对此他也建议通过提高待遇和硬激励方面加以推动。此外,他提议在教育体系中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适当将平台扩大,惠及社会工作者。
(作者单位:南方Plus)